德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2025-06-03      阅读次数: 10



德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文

毕业论文

德文

Abschlussarbeit

课程代码

A134414

开课学院/

外国语学院语系

制定/修订

时间

20239

课程类别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分

10

学时

10

适用专业

德语

撰写人

闵志荣

审定人

王博

批准人

王毅


一、课程简介

《毕业论文》属于德语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科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本课程旨在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自主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选题、开题、写作、答辩这一毕业论文全流程工作。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概念,熟悉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进而掌握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的技巧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技能,激发其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使其掌握撰写文学、语言、翻译、跨文化等领域毕业论文并完成答辩的能力。

课程目标3思政目标训练学生思辨能力,使其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差异,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观测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2:语言能力

2-1:学生应能理解德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

2-2:能使用德语口语和书面语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再现生活经验。

2-3能运用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123

毕业要求4:文学赏析能力

4-1能基本无障碍阅读德语文学作品,了解德语国家文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

4-2能理解德语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能欣赏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技巧和语言艺术。

4-3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和批判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对作品作出评价。

4-4能立足于历史、时代、民族的差异对德语文学作品的思想作出批判性思考。

123

毕业要求5:国情研判能力

5-1在立足于对中国国情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德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基本知识。

5-2能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德国国情信息作出批判性分析。

5-3能在全球视野下对德语国家重大社会事件作出研判。

123

毕业要求6:跨文化能力

6-1能认识并接受世界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能对各种文化现象抱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6-2养成跨文化的敏感性,能敏锐觉察和合理诠释文化的差异。

6-3能运用适当策略有效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能作为有效的沟通者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6-4在跨文化交流中能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立场,树立国家自信意识,能有效传递中国声音。

123

毕业要求7:思辨与创新能力

7-1能对概念、论据、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

7-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见解、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23

毕业要求9: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9-1能利用现代文字处理工具完成各类文档的创设、编辑等工作。

9-2能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工具开展信息检索、资料查找等活动。

123

毕业要求10:实践能力

10-1:学生应能拓展所学知识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

10-2: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123





四、教学内容安排及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时间

10周)

内容

教学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学期7-9周之前

1.毕业论文前期工作阶段

1)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资格审查;

2)毕业论文动员

3)毕业论文选题申报、审核;

4)教师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5)学生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毕业论文开题答辩。

指导培训和专题讲座、一对一讲授、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第八学期第10周至13

2.毕业论文实施工作阶段

1)学生主动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2)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3)重点培育项目中遴选

4)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一对一讲授、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第八学期第14周至16

3.毕业论文总结工作阶段

1)毕业论文查重;

2)毕业论文审阅;

3)毕业论文评阅;

4)毕业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

5)毕业论文材料归档。

一对一讲授、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五、毕业论文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内容1:下达并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1.基本内容:

1)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任务书,要求学生填写,并由指导教师和系部主任审核批准。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德语500-1000词左右的开题报告,填好《江苏理工学院_____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并撰写论文提纲。

3)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和指导教师指定的有关资料,撰写并向指导教师提交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

4)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必须用德语撰写,单词总数要求在5,000以上,少于4,500者将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成绩。

2.基本要求:合格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3. 重点:开题报告。

4. 难点:选题和提纲。

5. 知识目标:理解、熟悉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6.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完成专业领域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

7. 素质目标:注重写作技能训练并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内容2: 撰写、修改并完成毕业论文。

1.基本内容:学生要按《江苏理工学院_____届毕业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撰写毕业论文的一、二、三稿;指导教师则按此任务书中的规定完成对学生论文一、二、三稿的指导和修改工作。

2.基本要求:合格完成毕业论文。

3. 重点:篇章结构和格式规范。

4. 难点:语言表达和论证效果。

5. 知识目标:掌握毕业论文如何撰写初稿、修改及定稿。

6.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探研并撰写专业领域毕业论文的技能。

7. 素质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品质和合作习惯。

六、毕业论文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一)毕业论文评定原则

指导教师在对论文评定成绩时应公平、公正,要参照学生的写作态度、论文质量、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出的语言水平,正确衡量学生真实的语言和认识水平。指导教师如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应及时向学生指出,学生若不接受批评,指导教师应提交到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处理,严重者取消论文答辩资格。指导教师应杜绝送分的做法,不可影响对学生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毕业论文成绩及评分标准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评分制:优秀(A)、良好(B+)、中等(B)、及格(C)和不及格(D)。优秀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开题答辩评分(10%)、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分(40%)、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分(20%)和毕业论文答辩小组集体评分(30%)。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各自按下列评分标准分别以百分制打出学生论文成绩,并按比例折合成分项分值。最后将这四项分值累加后得出学生总评成绩。总分90分及以上者为优秀,总分80-89者为良好,总分70-79者为中等,总分60-69者为及格,总分低于60分者为不及格。

开题答辩评分(10%):由文献综述、开题答辩和开题报告三部分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40%30%30%

指导教师评分(40%):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对待毕业论文工作的态度、工作纪律、完成情况,对论文选题的了解深度,论文的水平及德语语言运用能力,论文规范性等给予评分。

评阅教师评分(20%):根据选题的意义、论文的水平、论文书写的规范性、德语语言运用能力等情况给予评分。

答辩委员会评分(30%):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指导教师评语和评阅人评语,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确定学生的论文成绩,报院部审批后向学生公布。

、课程参考书目及资源

  1. Eco, Umberto. Wie man eine wissenschaftliche Abschlussarbeit schreibt[M]. 12. Aufl. München, 2007.

  2. Frank, Norbert, Handbuch wissenschaftliches Arbeiten[M].Frankfurt a.M., 2004.

  3. Glitza. 德语高级写作[M]. 上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 顾牧, 王丽萍. 德语专业写作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 教育部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7. 李力,文旭. 中国外语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8. 孔德明, []宾德(Binder, K.), 张辛仪. 德语论文写作[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 李逵六. 德语文体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0. 倪仁福, 孔德明, 司徒玉秀. 德语写作教程(第三册)[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


打印